子線對訊號有直接的關係
那母線的粗細對於訊號上又有何差異
有大大能夠解答一下嘛
你在母線上綁一個鉛座,一開始鉛掛重一點,然後慢慢減掉,如果母線用粗一點
線本身的撓曲度會使線組下垂不那樣自然,在水中由於鉛座需扣掉浮力,使得這現象更明顯,這時如果信號很微弱,就傳不到浮標上啦,這時用再敏的標都沒用啦
因此母線號數-鉛垂重量-子線號數再加上浮標都是環環相扣,不可有相差過大,造成"水桶效應"
浮標是掛在母線上~~母線越粗,魚吃餌要花比較大的力才能讓浮標動作
小弟淺見,敬請指教
你在母線上綁一個鉛座,一開始鉛掛重一點,然後慢慢減掉,如果母線用粗一點
線本身的撓曲度會使線組下垂不那樣自然,在水中由於鉛座需扣掉浮力,使得這現象更明顯,這時如果信號很微弱,就傳不到浮標上啦,這時用再敏的標都沒用啦
因此母線號數-鉛垂重量-子線號數再加上浮標都是環環相扣,不可有相差過大,造成"水桶效應"
水桶效應就是線組上的配件,假設你用很粗的子線,卻用很小的鉤子,或是很粗大的鉤子卻用很輕的浮標,在線組端(底釣為例),浮標-母線-鉛座-子線-鉤子的匹配間有某一個過大相對其他配件過小的現象,就叫作"水桶效應"
君不見有一位前輩寫了一個配件表,將鉤子由小排到大,將子線也由小排到大
兩列上下排開後,自己用習慣的釣組一個鉤子大概就上下配兩種線號(釣多跳多一個),再大或再小就不適合了,相信不會有人用2號鉤綁0.6子線吧
如下
鉤子 0.5 -0.8-1.0-2.0-3.0-4.0(以改良新關東為例)
子線 0.4-0.6-0.8-1.0-1.2-1.5-2.0
以上是我的習慣與經驗,請站上大大指教
那母線與子線的配置上 有何注意的嘛
一般的配置上以不要比母線粗 還有其他的嘛
水桶效應就是線組上的配件,假設你用很粗的子線,卻用很小的鉤子,或是很粗大的鉤子卻用很輕的浮標,在線組端(底釣為例),浮標-母線-鉛座-子線-鉤子的匹配間有某一個過大相對其他配件過小的現象,就叫作"水桶效應"
君不見有一位前輩寫了一個配件表,將鉤子由小排到大,將子線也由小排到大
兩列上下排開後,自己用習慣的釣組一個鉤子大概就上下配兩種線號(釣多跳多一個),再大或再小就不適合了,相信不會有人用2號鉤綁0.6子線吧
如下
鉤子 0.5 -0.8-1.0-2.0-3.0-4.0(以改良新關東為例)
子線 0.4-0.6-0.8-1.0-1.2-1.5-2.0
以上是我的習慣與經驗,請站上大大指教
arrowjan大大說的應該是這個!
http://www.taipeifishing.com/dispbbs.asp?BoardID=23&ID=3892&replyID=&skin=1
沒有看過的人參考一下!
感謝阿得大大的解說
此篇文章已經拜讀多次 並收獲良多
只是:::大多作釣時並未考慮母線的差異
只是在夏天時倒折使用2.5~3號母線 台釣2.0~2.5母線
冬天時用台釣1.5~2.0母線 倒折使用2.0~2.5母線
如此而已
前次作釣因為忘記帶1.5母線 所以使用1.2的子線當母線 發現有比較好一點 不知是當日魚情較好 還是 用細母線 魚比較咬 所以~~~~~才有此疑問
當然比較時的子線都用一樣 0.6~0.8~1.0 長度與勾子也一樣
(當日作釣的餌與前次不同 亦是差異之一 因餌料的化學變化過大 應該不宜討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