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常不自覺的會去「在乎(care)」一些事情,就因為這種「在乎」,致使人們將許多「善、惡」、「對、錯」、「是、非」劃分得一清二楚。當一件事被劃分成絕對的兩方面之時,許多中間地帶當然也就看不見了。但事情只能用「善、惡」、「對、錯」、「是、非」這種絕對的觀點來看待而已嗎?
隔鄰住了一對整天忙碌得不可開交的夫婦,他們的小孩上學時他們夫婦還在睡覺,等這對夫婦下班了,小孩已經就寢了。某一天,這個小孩子為了要替他的母親慶生,在沒有經濟能力的基礎之下,想出「拿」父親掛在牆上西裝內的一千多元,買了一束花和一個蛋糕,想給母親一個驚喜。但當他回家之時,眼前所見的父親是盛怒中的獅子,而母親也是不甘示弱的老虎,家庭糾紛正上演。父親以為母親把西裝內要繳的會錢挪用了,母親則大發雷霆的指責父親無憑無據的誣賴。
當兩人看到小孩拿著一束花和一個蛋糕時,直覺的反應是小孩子怎麼可以「偷」錢?這個小孩馬上被修理了一頓並關到房間內去思過。但對於這個小孩子而言,他又如何知道「拿父親的錢去買幫母親慶生的禮物」是不被允許的?更難以理解的是,為何幫母親慶生,父親生氣就算了,連母親都極度不悅。他只知道他因為一時的好意,而遭致「無妄之災」,但他有口難言,在大人們的雷霆交加之下,他只能當一朵微小的烏雲,趴在床上嚎啕大哭。
類似這樣的事件在我們身邊經常上演:當老公的突然心血來潮送花給「摯愛的」老婆,得到的回應是:「你是不是做了什麼虧心事瞞著我?」或「你是不是有外遇了?!」
人很容易習慣一些常態的規範,不論是好的或不好的,只要習慣了就是對的。對於一些新鮮的事物或突然而來的變化,常用負面的思考方式去探討,藉以表示自己「很聰明、很精靈」,什麼事情都逃不過自己「法眼」的明察秋毫。所以,一時的善意往往得到的反而是「有不良企圖」、「是不是想陷害我」等的回應,長此以往,人與人之間良性的互動也就在無形中消散無蹤了。在世間活得時間愈久,對世事也就愈加的「成熟老練」,一點芝麻蒜皮的小事都可以斤斤計較大半天,只因為要確保自己的權益,絕對不可以讓自己吃任何一點虧。
人很容易習慣一些常態的規範,不論是好的或不好的,只要習慣了就是對的。對於一些新鮮的事物或突然而來的變化,常用負面的思考方式去探討,藉以表示自己「很聰明、很精靈」,什麼事情都逃不過自己「法眼」的明察秋毫。所以,一時的善意往往得到的反而是「有不良企圖」、「是不是想陷害我」等的回應,長此以往,人與人之間良性的互動也就在無形中消散無蹤了。在世間活得時間愈久,對世事也就愈加的「成熟老練」,一點芝麻蒜皮的小事都可以斤斤計較大半天,只因為要確保自己的權益,絕對不可以讓自己吃任何一點虧。
真的捏!!
遇到這種人有時我們的好意都變成惡意的了
對方擺個臭臉或是嘟嚷幾句
自己只好換個角度往好的方面想讓自己內心好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