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子已被鎖定
下面引用由魚劍在 2005/02/24 15:37:25 發表的內容:
〈〈〈 浮標理論 〉〉〉
浮標是整個台釣的靈魂。故俗話說:一年苦練,二年調餌,五年調標。浮標在釣魚時的作用就好像我們家中的電視機一樣,零件、電路及供電系統都沒有問題,如果調整不好,就出不了信號;調對了,畫面就很清晰,看得很舒服。要解開浮標之謎,還得一步步從頭說起。
何蔚藍最近把他的浮標理論概括爲七條口訣:
1、調高釣高,雙穩定; 2、調低釣低,雙靈敏;3、調高釣低,上遲鈍;4、調低釣高,下遲鈍;5、不多不小,輕觸底;6、淤泥池底,最難調;7、刁滑魚兒,最難釣。
這個口訣,就是貫穿《浮標新論》的精髓
(一)浮標的材料及種類
台釣浮標材料有三大類。1、動物型 其代表以孔雀毛爲主。也有刺猸毛等其他動物的翎毛。孔雀毛以老年自然脫落的爲佳品。因爲這種羽毛體內的海綿體已經老化,對氣溫度影響引起的冷縮熱漲反應較小。2、植物型 種類較多,以通草、桐木、蘆葦、巴爾沙木爲常見。尤以蘆葦及現時最流行的巴爾沙木(又稱輕木)爲主流,其特點是不受溫度變化影響。3、合成浮標 有寶麗龍(即發泡膠)、塑膠及碳纖等。這類浮標一般只有初學者才使用。
(二)浮標的自重問題
我看過很多國內外的釣魚書,一般人都認爲浮標體積越小,浮力越大越好,更有人認爲浮標是空心及充氣式最好,恨不得將浮標用無形空氣製作才叫好。在這裏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如果你拿一個棉花球向前投去,用力很大,棉花球飛行速度很慢,方向性也不準確。當然也並不是說浮標越重越好,一切都要有個恰當的度。純物理學及純力學的理論根本不能硬搬到釣魚理論中去。因爲天氣、魚情、魚的食欲及吸食方式每天都在變。魚是有生命,有思維的。人釣魚,魚亦釣人。我與一位臺灣著名制標人討論過上述問題,他亦有同感。如果把浮標做到極輕浮力極大。我發現有魚訊的時候,浮標亂跳,很難有明顯下頓的動作。這種只有向上牽引力而沒有自身重力下壓的浮標根本不能用。雖然說浮標的浮力可以用增減鉛皮的重量來平衡,但減小浮標體積而增大鉛墜的體積及重量又有什麽意義!線組的受力分配一定要平均,任何側重於某個位置的變化都會出現問題。我們在製作的時候一直都在追求用不同的材料製作出特別適合魚類吸食動作的浮標。如果這問題不說清楚,這種模糊浮標概念還會繼續影響各位釣友。
要調好浮標,先要認識它。浮標大致有如下幾種:
1、貫穿型 以去殼孔雀翎製作的浮標爲代表。中心用碳或玻璃纖維支撐,外包去殼孔雀。這類浮標外觀漂亮,但對油漆的要求很高。油漆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韌性,還得恰到好處,面漆硬了容易爆裂,太軟又會在揚竿瞬間出現的180度倒立中受水的阻力而呈現彎曲。試想,速釣的揚竿抛鈎在一分鐘內重復4-5次,浮標還來不及回直所出現的下沈,魚訊的動作會正確嗎?顯然,只有很專業的廠家才能生産出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挺直的浮標。貫穿型浮標的特點是比較穩定,缺點是容易把外力影響下的微弱動作隱蔽掉,利弊參半。
2、不貫穿型 所用的材料就多了,較有代表性的是帶殼孔雀翎和蘆葦製作的浮標。它的製作過程是將標身材料剖開後兩頭分別插入標尖和標腳,再捆綁粘合成形。這類浮標如果製作得好,有外殼保護一般不用塗太厚的油漆,自重又比較輕。然而,有些産品爲求介面圓潤塗了很厚的油漆,反而破壞了它輕靈的特點。與貫穿型浮標相比,它在輕微的外力影響下就有靈敏和活潑的標尖反應,具有將小動作放大的優點,可惜取材於未經修飾的天然物質,規格不能統一。它最經不起挑剔的地方是浮標頂部和標肢的結合部,要挑選一支完美的浮標不容易,如果用心選到一支好的,不失爲利害的武器。
兩年前,我在東莞參加比賽。此前,我同友人到當地一台商開設的漁具店購物,老闆極力向我推薦巴爾沙木浮標。他說:“現在臺灣的高手全用這種浮標,孔雀翎標已經落伍了。我敢與你打賭,如果你能從他們的標盒裏找一支孔雀翎,我輸你一萬元!”我對他所說的“高手”是個什麽等級沒有追問,言辭也過於偏激,不過他這話證明了巴爾沙木是流行本色。
由於巴爾沙木浮標出現的時間不長,很多人不瞭解它。我簡單介紹一下:巴爾沙木是一種亞熱帶木材,我國主要産于雲南和廣西。這種木材的特點是質輕多孔,是世界上最輕的木材之一。據說,最好的巴爾沙木生長在南美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中。用巴爾沙木替代孔雀翎和蘆葦製作浮標,可以不貫穿生産,還可以任意成形,並具有孔雀翎和蘆葦浮標的優點。然而,它也有缺點,由於很輕,微孔又使它變得鬆軟,加上沒有外殼保護是很容易折斷的。如果廠家的塗料配製技術不過硬,其耐用性就難說了。
選購浮標應該從功能上來考慮,因爲每支浮標在設計時就貫穿了適應魚種,咬鈎力度,魚訊表現等綜合因素,是預先就設定的。以一支浮標適用不同水情、魚情的萬能浮標是沒有的。一些人到漁具店選購浮標不分青紅皂白,對標尖左瞄右瞄,似乎買的是標尖而不是浮標。內行的做法應該是先旋轉,由標身的反光和手摸的感覺中得到表面是否光滑,塗層是否均勻,再看標體的形狀設計,中心垂直度如何,只有標體的完美才是重要的。之後,掂量一下浮標重量是否恰當,最後才是標尖標腳。有些人爲標尖有一點點不直而放棄一支標體很好的浮標,反去選一支標尖挺直而標體不怎麽好的,真是舍本求末!
(三)浮標的調整及入門
一些初學釣魚的朋友向我討教釣魚之道,我總說一句話:“要教你釣很多魚容易,但要教你比別人多釣一條魚難!”君不見釣王、大師們爲了比別人多釣一條而吃盡苦頭,釣得兩眼發花,滿頭冒油,直拚個你死我活!
調4釣2是蕭春平、廖心陽兩先生在推廣“台釣”時沒有辦法中的一個辦法,只是廖老先生將他寫的台釣入門書改了一個書名,叫《台釣秘笈》。
現在大家都在進步。浮標種類及可調性、可釣性都在改良,標尖長23釐米,15-16目標長,還有的是長9釐米,只有6目,還怎樣“調4釣2”?
每支浮標的浮力大小不同,標尖的目數有多有少,所表達的殘餘浮力也不同。“調4釣2”已不夠用,但魚要釣,標要調,怎麽辦?以我設計浮標的理念及長期施釣的體會是,不管你用一支什麽類型的浮標,必須調整出浮標的靈敏狀態和表達穩定的魚訊信號。其方法是:在當天釣魚的水域,先將魚餌拌好,然後開始調標。
步驟一:空鈎半水不到底 首先,將鉛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標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後,在雙鈎中的任何一鈎挂粒魚餌,再往釣區抛出。此時你會發現浮標往下沈沒,之後修剪鉛皮,重新挂一餌抛出。如此反復,修剪鉛皮,直到量出一粒魚餌懸停在半水的狀態,標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狀爲止。但要切記,你用的魚餌大小要估計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爲魚餌從水面下沈到池底的過程中肯定會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魚餌從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調標時只能將要用的魚餌取出一小團搓粘,使它不容易霧化才對。以正常施釣魚餌的2/3左右半水調標,是一重要環節,一定要恰到好處才行,因爲這粒魚餌的大小決定了今天調標的目數。如果你選用的浮標浮力偏小,或標尖的長度偏長,可以從修剪鉛皮中使浮標標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標體和浮力偏大,標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調整標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驟二:兩餌輕觸底 調標完成後,再將不帶魚餌的空鈎抛至釣區,可見浮標下沈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沈了,這露出的目數就是今天適合你使用魚餌的調目。以這種方法調標,完成雙鈎挂餌抛出,浮標一定會緩慢下沈,接著再將浮標往上移動,一直至雙餌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釣。我認爲,這種方法比較科學,因爲“台釣”的浮標功能主要是控制魚餌在池底的狀態(許多爭論文章都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內容)。發生魚訊時,是以魚餌在水下保持輕觸底狀態的信號爲准。這種調標法絕對保證魚餌到底,兩粒魚餌的重量既不會因浮標的浮力不夠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負擔造成遲鈍現象,更不會因爲盲目的調幾目而造成浮標的浮力過大,現魚餌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發生。這種調法的目的是魚餌重量的一半由浮標的浮力向上牽引,另一半由池底來承托負擔。
(四)浮標靈敏點的誤區
一支浮標的靈敏點在哪里?公理婆理,各有各的說法。尋找靈敏點,臺灣人爭了幾十年,大陸也找了十幾年,至今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公式。以前的說法是把浮標調整到水平,之後平均一目一目的修剪鉛皮,直修剪到某一目浮標突然浮起不止一目的位置,就定爲靈敏點。這種說法有點牽強,做起來也麻煩。我認爲,此法缺乏科學性,至少是割斷了魚情,而魚情恰是浮標設計的重要理念。
如果修剪鉛皮得到一支浮標的靈敏點在5-6目之間,而用它來釣鯽魚,就出問題了。鯽魚餌的比重輕,一粒魚餌的重一般只能將浮標壓下半目或一目。在水溫不高的北方,兩粒魚餌搓得更小,即使用兩粒魚餌的重量也未必能將浮標壓下一目。用這樣的浮標釣鯽魚,即使釣4-5目,魚餌差得稍小或釣點水底不平,就容易出現魚餌沈不到底的情況。用這支浮標釣鯉魚和草魚,情況會怎樣呢?釣鯉魚的餌比重大,一粒餌能將標尖壓下6-7目(兩廣地區釣羅非魚的餌比重就更大了)。就算釣半目,由於浮標向上牽引不夠,魚餌下沈會被稀軟的淤泥掩往一部分甚至全部。於是就有窩子裏魚星不絕,而魚很難找到魚餌。我見過很多因爲魚聚窩不咬鈎煩躁得頻頻更換釣餌,卻不知道問題的癥結在浮標。還有些人自以爲聰明,一見標尖晃動猛提狠抽,雖有時候也能有鈎挂著魚體的意外驚喜,但更多的是釣線被拉得吱吱叫喚,最後仍是脫鈎斷線。靈敏點變成不靈敏了。
一支浮標到底有沒有靈敏點?我認爲:浮標是沒有靈敏點的,而只有靈敏的浮標。不從標的整體上去尋找靈敏,而把著眼點局限在標尖的來一目是一種誤識。那麽,怎樣的浮標才是“靈敏的浮標”呢?首先是材質的選用,其次是造型設計、加工工藝,再就是標腳、標尖的長度和配重。每款浮標在設計時都已設定了它的適用範圍,就連魚訊的表達幅度也考慮到了,以靈敏點來規範浮標是令浮標改弦易轍,去承擔它不能適應的工作。
調到某一目才有靈敏,難道其他目數就不能調,不能釣嗎?我認爲:調幾目才正確是由物件魚的吸食方式決定的,同時還要結合天氣和氣象情況對魚的食相變化有所估計後才能就魚餌特點、浮標造型作正確選擇。在廣東,羅非魚是最大衆化的垂釣品種。當一時沒有合適的浮標時,我的做法是修剪鉛皮到標體露出水面0.5-1.5釐米,使浮標有足夠浮力控制魚餌的狀態,以此獲得的信號就是標尖下扌屯 既有力又有幅度。
對浮標調整和靈敏點問題,目前還有爭論。在不改變釣目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調整魚餌重量的辦法控制浮標的靈敏和遲鈍,並得到相應的信號。這是真正由實踐得到的科學結論。抛開魚餌或不把魚餌的大小、比重考慮在內,僅靠移動浮標去尋找目數得到的自我感覺雖然良好,但最終還是因釣不上魚來而徒增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