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釣魚協會-宗旨章程』 『台北市釣魚協會-會員名錄』 『台北市釣魚協會-池塘垂釣比賽規則』 『福壽之家釣具商品購物區』

  共有16042人關注過本帖樹形打印

主題:[轉帖]浮標理論.....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魚紳
  1樓 個性首頁 | 信息 | 搜索 | 郵箱 | 主頁 | UC


加好友 發短信
勳章:
終生成就獎
謝謝您曾經為福壽之家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金贊勳章
感謝您長時間持續支持義賣區的商品,福家永續經營有您的重大貢獻!贊助勳章
義賣區購物達3次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活動勳章
參加網站活動達3次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精華勳章
發表精華文章達3篇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熱心勳章
感謝您的熱心公益,並經常協助網友解決問題!開心勳章
您總是能給別人帶來歡樂,謝謝您!分享勳章
感謝您經常分享好文章給大家!貼圖勳章
感謝您經常貼圖與大家分享!福壽之家粉絲團識別勳章
台北市釣魚協會-福壽之家facebook粉絲團專屬識別勳章
等級:管理員 文章:5629 精華:49 積分:57455分 金錢:99042元 經驗:57455點 魅力:27028點 註冊:2005/8/4 上午 02:03:25 登錄:2196次 近訪:2025/4/22 下午 06:56:36
[轉帖]浮標理論.....  發貼心情 Post By:2005/8/17 下午 08:36:40

貼子已被鎖定

下面引用由魚劍在 2005/02/24 15:37:25 發表的內容: 〈〈〈 浮標理論 〉〉〉 浮標是整個台釣的靈魂。故俗話說:一年苦練,二年調餌,五年調標。浮標在釣魚時的作用就好像我們家中的電視機一樣,零件、電路及供電系統都沒有問題,如果調整不好,就出不了信號;調對了,畫面就很清晰,看得很舒服。要解開浮標之謎,還得一步步從頭說起。 何蔚藍最近把他的浮標理論概括爲七條口訣: 1、調高釣高,雙穩定; 2、調低釣低,雙靈敏;3、調高釣低,上遲鈍;4、調低釣高,下遲鈍;5、不多不小,輕觸底;6、淤泥池底,最難調;7、刁滑魚兒,最難釣。 這個口訣,就是貫穿《浮標新論》的精髓 (一)浮標的材料及種類 台釣浮標材料有三大類。1、動物型 其代表以孔雀毛爲主。也有刺猸毛等其他動物的翎毛。孔雀毛以老年自然脫落的爲佳品。因爲這種羽毛體內的海綿體已經老化,對氣溫度影響引起的冷縮熱漲反應較小。2、植物型 種類較多,以通草、桐木、蘆葦、巴爾沙木爲常見。尤以蘆葦及現時最流行的巴爾沙木(又稱輕木)爲主流,其特點是不受溫度變化影響。3、合成浮標 有寶麗龍(即發泡膠)、塑膠及碳纖等。這類浮標一般只有初學者才使用。 (二)浮標的自重問題 我看過很多國內外的釣魚書,一般人都認爲浮標體積越小,浮力越大越好,更有人認爲浮標是空心及充氣式最好,恨不得將浮標用無形空氣製作才叫好。在這裏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如果你拿一個棉花球向前投去,用力很大,棉花球飛行速度很慢,方向性也不準確。當然也並不是說浮標越重越好,一切都要有個恰當的度。純物理學及純力學的理論根本不能硬搬到釣魚理論中去。因爲天氣、魚情、魚的食欲及吸食方式每天都在變。魚是有生命,有思維的。人釣魚,魚亦釣人。我與一位臺灣著名制標人討論過上述問題,他亦有同感。如果把浮標做到極輕浮力極大。我發現有魚訊的時候,浮標亂跳,很難有明顯下頓的動作。這種只有向上牽引力而沒有自身重力下壓的浮標根本不能用。雖然說浮標的浮力可以用增減鉛皮的重量來平衡,但減小浮標體積而增大鉛墜的體積及重量又有什麽意義!線組的受力分配一定要平均,任何側重於某個位置的變化都會出現問題。我們在製作的時候一直都在追求用不同的材料製作出特別適合魚類吸食動作的浮標。如果這問題不說清楚,這種模糊浮標概念還會繼續影響各位釣友。 要調好浮標,先要認識它。浮標大致有如下幾種: 1、貫穿型 以去殼孔雀翎製作的浮標爲代表。中心用碳或玻璃纖維支撐,外包去殼孔雀。這類浮標外觀漂亮,但對油漆的要求很高。油漆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韌性,還得恰到好處,面漆硬了容易爆裂,太軟又會在揚竿瞬間出現的180度倒立中受水的阻力而呈現彎曲。試想,速釣的揚竿抛鈎在一分鐘內重復4-5次,浮標還來不及回直所出現的下沈,魚訊的動作會正確嗎?顯然,只有很專業的廠家才能生産出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挺直的浮標。貫穿型浮標的特點是比較穩定,缺點是容易把外力影響下的微弱動作隱蔽掉,利弊參半。 2、不貫穿型 所用的材料就多了,較有代表性的是帶殼孔雀翎和蘆葦製作的浮標。它的製作過程是將標身材料剖開後兩頭分別插入標尖和標腳,再捆綁粘合成形。這類浮標如果製作得好,有外殼保護一般不用塗太厚的油漆,自重又比較輕。然而,有些産品爲求介面圓潤塗了很厚的油漆,反而破壞了它輕靈的特點。與貫穿型浮標相比,它在輕微的外力影響下就有靈敏和活潑的標尖反應,具有將小動作放大的優點,可惜取材於未經修飾的天然物質,規格不能統一。它最經不起挑剔的地方是浮標頂部和標肢的結合部,要挑選一支完美的浮標不容易,如果用心選到一支好的,不失爲利害的武器。 兩年前,我在東莞參加比賽。此前,我同友人到當地一台商開設的漁具店購物,老闆極力向我推薦巴爾沙木浮標。他說:“現在臺灣的高手全用這種浮標,孔雀翎標已經落伍了。我敢與你打賭,如果你能從他們的標盒裏找一支孔雀翎,我輸你一萬元!”我對他所說的“高手”是個什麽等級沒有追問,言辭也過於偏激,不過他這話證明了巴爾沙木是流行本色。 由於巴爾沙木浮標出現的時間不長,很多人不瞭解它。我簡單介紹一下:巴爾沙木是一種亞熱帶木材,我國主要産于雲南和廣西。這種木材的特點是質輕多孔,是世界上最輕的木材之一。據說,最好的巴爾沙木生長在南美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中。用巴爾沙木替代孔雀翎和蘆葦製作浮標,可以不貫穿生産,還可以任意成形,並具有孔雀翎和蘆葦浮標的優點。然而,它也有缺點,由於很輕,微孔又使它變得鬆軟,加上沒有外殼保護是很容易折斷的。如果廠家的塗料配製技術不過硬,其耐用性就難說了。 選購浮標應該從功能上來考慮,因爲每支浮標在設計時就貫穿了適應魚種,咬鈎力度,魚訊表現等綜合因素,是預先就設定的。以一支浮標適用不同水情、魚情的萬能浮標是沒有的。一些人到漁具店選購浮標不分青紅皂白,對標尖左瞄右瞄,似乎買的是標尖而不是浮標。內行的做法應該是先旋轉,由標身的反光和手摸的感覺中得到表面是否光滑,塗層是否均勻,再看標體的形狀設計,中心垂直度如何,只有標體的完美才是重要的。之後,掂量一下浮標重量是否恰當,最後才是標尖標腳。有些人爲標尖有一點點不直而放棄一支標體很好的浮標,反去選一支標尖挺直而標體不怎麽好的,真是舍本求末! (三)浮標的調整及入門 一些初學釣魚的朋友向我討教釣魚之道,我總說一句話:“要教你釣很多魚容易,但要教你比別人多釣一條魚難!”君不見釣王、大師們爲了比別人多釣一條而吃盡苦頭,釣得兩眼發花,滿頭冒油,直拚個你死我活! 調4釣2是蕭春平、廖心陽兩先生在推廣“台釣”時沒有辦法中的一個辦法,只是廖老先生將他寫的台釣入門書改了一個書名,叫《台釣秘笈》。 現在大家都在進步。浮標種類及可調性、可釣性都在改良,標尖長23釐米,15-16目標長,還有的是長9釐米,只有6目,還怎樣“調4釣2”? 每支浮標的浮力大小不同,標尖的目數有多有少,所表達的殘餘浮力也不同。“調4釣2”已不夠用,但魚要釣,標要調,怎麽辦?以我設計浮標的理念及長期施釣的體會是,不管你用一支什麽類型的浮標,必須調整出浮標的靈敏狀態和表達穩定的魚訊信號。其方法是:在當天釣魚的水域,先將魚餌拌好,然後開始調標。 步驟一:空鈎半水不到底 首先,將鉛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標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後,在雙鈎中的任何一鈎挂粒魚餌,再往釣區抛出。此時你會發現浮標往下沈沒,之後修剪鉛皮,重新挂一餌抛出。如此反復,修剪鉛皮,直到量出一粒魚餌懸停在半水的狀態,標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狀爲止。但要切記,你用的魚餌大小要估計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爲魚餌從水面下沈到池底的過程中肯定會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魚餌從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調標時只能將要用的魚餌取出一小團搓粘,使它不容易霧化才對。以正常施釣魚餌的2/3左右半水調標,是一重要環節,一定要恰到好處才行,因爲這粒魚餌的大小決定了今天調標的目數。如果你選用的浮標浮力偏小,或標尖的長度偏長,可以從修剪鉛皮中使浮標標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標體和浮力偏大,標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調整標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驟二:兩餌輕觸底 調標完成後,再將不帶魚餌的空鈎抛至釣區,可見浮標下沈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沈了,這露出的目數就是今天適合你使用魚餌的調目。以這種方法調標,完成雙鈎挂餌抛出,浮標一定會緩慢下沈,接著再將浮標往上移動,一直至雙餌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釣。我認爲,這種方法比較科學,因爲“台釣”的浮標功能主要是控制魚餌在池底的狀態(許多爭論文章都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內容)。發生魚訊時,是以魚餌在水下保持輕觸底狀態的信號爲准。這種調標法絕對保證魚餌到底,兩粒魚餌的重量既不會因浮標的浮力不夠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負擔造成遲鈍現象,更不會因爲盲目的調幾目而造成浮標的浮力過大,現魚餌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發生。這種調法的目的是魚餌重量的一半由浮標的浮力向上牽引,另一半由池底來承托負擔。 (四)浮標靈敏點的誤區 一支浮標的靈敏點在哪里?公理婆理,各有各的說法。尋找靈敏點,臺灣人爭了幾十年,大陸也找了十幾年,至今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公式。以前的說法是把浮標調整到水平,之後平均一目一目的修剪鉛皮,直修剪到某一目浮標突然浮起不止一目的位置,就定爲靈敏點。這種說法有點牽強,做起來也麻煩。我認爲,此法缺乏科學性,至少是割斷了魚情,而魚情恰是浮標設計的重要理念。 如果修剪鉛皮得到一支浮標的靈敏點在5-6目之間,而用它來釣鯽魚,就出問題了。鯽魚餌的比重輕,一粒魚餌的重一般只能將浮標壓下半目或一目。在水溫不高的北方,兩粒魚餌搓得更小,即使用兩粒魚餌的重量也未必能將浮標壓下一目。用這樣的浮標釣鯽魚,即使釣4-5目,魚餌差得稍小或釣點水底不平,就容易出現魚餌沈不到底的情況。用這支浮標釣鯉魚和草魚,情況會怎樣呢?釣鯉魚的餌比重大,一粒餌能將標尖壓下6-7目(兩廣地區釣羅非魚的餌比重就更大了)。就算釣半目,由於浮標向上牽引不夠,魚餌下沈會被稀軟的淤泥掩往一部分甚至全部。於是就有窩子裏魚星不絕,而魚很難找到魚餌。我見過很多因爲魚聚窩不咬鈎煩躁得頻頻更換釣餌,卻不知道問題的癥結在浮標。還有些人自以爲聰明,一見標尖晃動猛提狠抽,雖有時候也能有鈎挂著魚體的意外驚喜,但更多的是釣線被拉得吱吱叫喚,最後仍是脫鈎斷線。靈敏點變成不靈敏了。 一支浮標到底有沒有靈敏點?我認爲:浮標是沒有靈敏點的,而只有靈敏的浮標。不從標的整體上去尋找靈敏,而把著眼點局限在標尖的來一目是一種誤識。那麽,怎樣的浮標才是“靈敏的浮標”呢?首先是材質的選用,其次是造型設計、加工工藝,再就是標腳、標尖的長度和配重。每款浮標在設計時都已設定了它的適用範圍,就連魚訊的表達幅度也考慮到了,以靈敏點來規範浮標是令浮標改弦易轍,去承擔它不能適應的工作。 調到某一目才有靈敏,難道其他目數就不能調,不能釣嗎?我認爲:調幾目才正確是由物件魚的吸食方式決定的,同時還要結合天氣和氣象情況對魚的食相變化有所估計後才能就魚餌特點、浮標造型作正確選擇。在廣東,羅非魚是最大衆化的垂釣品種。當一時沒有合適的浮標時,我的做法是修剪鉛皮到標體露出水面0.5-1.5釐米,使浮標有足夠浮力控制魚餌的狀態,以此獲得的信號就是標尖下扌屯 既有力又有幅度。 對浮標調整和靈敏點問題,目前還有爭論。在不改變釣目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調整魚餌重量的辦法控制浮標的靈敏和遲鈍,並得到相應的信號。這是真正由實踐得到的科學結論。抛開魚餌或不把魚餌的大小、比重考慮在內,僅靠移動浮標去尋找目數得到的自我感覺雖然良好,但最終還是因釣不上魚來而徒增煩惱。





一竿釣盡天下事,偷得浮生半日閒.......

→魚紳的~facebook

[本帖被加為精華]
將此文章分享至→
( ☆☆☆『福壽之家釣具商品購物區』☆☆☆ ) 支持這帖子!(0回到頂部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魚紳
  2樓 個性首頁 | 信息 | 搜索 | 郵箱 | 主頁 | UC


加好友 發短信
勳章:
終生成就獎
謝謝您曾經為福壽之家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金贊勳章
感謝您長時間持續支持義賣區的商品,福家永續經營有您的重大貢獻!贊助勳章
義賣區購物達3次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活動勳章
參加網站活動達3次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精華勳章
發表精華文章達3篇以上者可以獲得這個勳章!熱心勳章
感謝您的熱心公益,並經常協助網友解決問題!開心勳章
您總是能給別人帶來歡樂,謝謝您!分享勳章
感謝您經常分享好文章給大家!貼圖勳章
感謝您經常貼圖與大家分享!福壽之家粉絲團識別勳章
台北市釣魚協會-福壽之家facebook粉絲團專屬識別勳章
等級:管理員 文章:5629 精華:49 積分:57455分 金錢:99042元 經驗:57455點 魅力:27028點 註冊:2005/8/4 上午 02:03:25 登錄:2196次 近訪:2025/4/22 下午 06:56:36
[求助]什麼是液態香豆素?  發貼心情 Post By:2005/8/17 下午 08:37:29

下面引用由魚劍在 2005/02/24 15:37:25 發表的內容: (五)何謂靈敏 何謂遲鈍 記得98年全國俱樂部杯廣東站比賽時,我在賽場調標已經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與我一起的一位釣手一時心急,將調3目的浮標調到了5目。從他使用的浮標類型看,調5目已經偏高了。我告訴他:這樣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賽時要從2目釣起,如果調5釣2目沒有動作或動作不明顯,可以改釣3目,但要注意釣3目有假動作,如此則應改爲釣4目或4目半。這時候,有清楚的有力一頓的揚竿提示動作就會有穩定的中魚率。賽後,這位釣手對我說:果真和你說的一樣。 或許有人要問:不是調5釣2靈敏嗎?怎麽你說調5釣2沒有動作呢?回答是:判斷魚訊要將魚的吸食習慣和浮標的動作表達方式結合起來考慮。以鯽魚爲例,它在進窩找到魚餌之後的第一個動作是將口腔內的水或氣體呼出,然後才能吸食。這個吸食前的呼出壓力,加上鯽魚的警覺性以及對餌料作味覺及安全試探的習慣(職業比賽塘的老魚更堪),構成了鯽魚的前期吸食動作。有些人施釣時在調5釣2或調4釣1的所謂“靈敏狀態”下,不是浮標下沈乏力就是急速下沈而不能判斷魚鈎是否入口,胡亂揚竿的結果是空鈎連連。原因就是對魚吸食的前期動作缺乏瞭解。在鯽魚的吸食動作中,如果魚餌著底的穩定性不夠,魚吸時餌就會向前滑動,一次又一次的推吸魚餌還是進不了口,標尖就是黑標揚竿還不中魚。如改“調6釣1”又會怎樣呢?我的判斷是連下沈的動作多不明顯了,因爲浮力也就是向上的牽引越大,魚餌在水底的穩定性越差,甚至離底懸起。對於食餌欲念不高或警覺性、試探性高的鯽魚來說,魚餌在水下像蕩千秋一樣來回擺動,並始終不能下沈。 數年前,一位元學物理力學的釣手同我討論這個問題,他說:“物體在懸空時比固定時更容易破壞它的穩定性和移動它的位置。”從理論上說他是對的,但把魚吸食的習慣及我們要的浮標提示動作加進去,純理論的正確就未必適合於釣魚實踐。我們在釣魚時只能從浮標的上升或下沈動作去提示揚竿,而沒有辦法看透水下的魚餌,作爲釣手,看問題一定要客觀。我認爲,釣魚時浮標的靈敏應該以能表達準確的信號爲基礎,而不能硬說調幾目爲“靈敏”,不要被以前定下的名詞或口訣嚇倒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維,有時是調5釣1比調2釣1還遲鈍,還沒有動作。調目要合理,關鍵在釣目。 (六)剩餘浮力與“歸零點” 我們討論浮標的時候經常會提及浮標的“剩餘浮力”。這個專用名詞一般是指空鈎不挂餌,兩鈎懸離水底時浮標露出水面的狀況,並習慣於用露出水面的標尖目數來說明浮力。例如調空鈎5目,從這個刻度到標尖頂端平齊水面所承擔的魚餌重量就習慣地稱爲“剩餘浮力”。由此又産生錯覺:標尖每一目代表的浮力都是一樣的,而事實是與標尖靠得越近的“目”浮力越大。以長10目的標尖爲例,假設每一目的長度是平均的,那麽,調標尖完全出水時這10目標尖的浮力就是它能承擔的重量,記數爲10,於是標尖第一目代表1/10,第二目表示2/10的重量……然而,浮標設計專家並沒有把標尖的“目”用平均長度來表示而是把頂端的一目塗了2釐米,靠著標身的一目只有0.8釐米。廠家的這一設計正是爲了提醒我們:浮標尖每一目所代表的浮力是不同的。所以,調整浮標要有正確認識。 有人認爲,調6釣5與調3釣2沒有什麽區別。然而,只有區分一下這兩種情況的魚訊反應就可以發現,動作截然不同。用調3釣2的魚訊認識去指導6釣5,結果是同樣的反應後者屢屢空鈎。 與剩餘浮力攪在一起還有一個“歸零點”,也是模糊認識。著名釣手程甯曾提出過“歸零釣法”,且不論大家是否接受,對其設定“歸零點”這個名詞我持著肯定態度。不過,我對“歸零點”是作另一種理解的。有人問我:挂雙餌調標尖平水是不是就是“歸零“了。我說:不是,這只能算“負重歸零”。我們知道,要做到每次挂餌的重量、大小絕對一樣是不可能的,既然餌有差異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歸零。“歸零點”的劃分應該在調目。你調幾目,這個被你選定了的“目”就是浮標的歸零點,它不是固定的標尖的某一刻度,而是隨墜鈎重量的變化在標尖上下移動中最終被釣者確定的,我們不要刻意規定它在哪里。爲了說明這個問題,特作圖示如下: 根據圖表可以看出在調5釣5時魚餌的重量全部由池底承托,而調5釣4時線餌的重量約4/5由池底承托,而浮標對餌重的向上牽引力約爲1/5,而一直到調5釣3或2的時候魚餌的重量才約一半由池底承托,一半由浮標向上牽引(輕觸底狀態)。如果調5釣1目或半目的時候,水下的魚餌已經一餌融底,一餌懸空了。如果輕輕修剪鉛皮,雙餌就懸殊空于水中,也清楚表明在釣5釣6時雙餌的重量不但由池底全部承托,而子線有1目的長度彎曲在池底。 在此之前我一直鼓吹“調單餌半水露標尖1目或半目”,就是以附圖爲基礎進行研究的。調標不能憑空想像,更不能跟著感覺走,選擇浮標猶如配鞋,大了走不快,小了擠得難受,是不能隨便的。 (七)浮標“盲區”釋疑 在釣魚時很多人以爲把魚餌抛出,等浮標下沈到釣目就可以等到魚上鈎了。認真一些的人雖然不是東一竿西一竿,魚餌的落點也都有在同一位置,但明明魚池的魚很多,魚餌也對路,魚兒的食欲又很強,可別人能中魚自己就是釣不到。這一現象的出現有人認爲是存在著“浮標的盲區”。浮標有沒有“盲區”?我認爲是沒有的! 今年俱樂部杯廣東分站賽後,我與一朋友在賽場旁另一漁池,一對一作賽一場。結果,使用相同的魚餌和釣具,我有魚上鈎,而他連浮標的動作都沒有,我告訴他原因後,他也頻頻中魚了。 上述例子中的這位朋友雖然每次抛鈎的落點都一樣,但他沒有注意到自己使用的浮標浮力不大,設計又欠靈敏,另外釣線粗且硬又有些彎曲,加上每次抛竿他都沒有抛滿線,讓鉛墜、魚餌、線組鬆鬆垮垮地下沈,而我則儘量將線組抛滿,在魚餌下沈及著底時利用這支浮標可利用的浮力牽引著魚餌下沈並繃直線組,追求的是第一時間接收魚訊。彎曲及松垮的線組使魚訊受阻,不能迅速正確地傳遞到浮標,更嚴重的還會消耗掉信號,造成失控區域,成了一個人爲的“盲區”。 懸墜釣法的一些簡單的基本操作看似簡單,但如果不規範就會給自己製造很複雜的問題。高手如李維新、黃適之、陳以生等學釣時常常烈日當空還在球場內練抛竿,可能在一些人看來都是“神經病”,釣魚還要這樣辛苦?試想一下,我們按要求每次將線組抛滿成足夠的抛物線,浮標及線組在鉛墜的牽引下形成兩個速度下沈,第一個是靠鉛墜的重量快速下沈,第二個是當鉛墜快速下沈接近到位時,浮標的浮力變爲對鉛墜的牽引産生緩衝階段。在緩衝階段,魚餌開始脫離鉛墜的牽引而轉化成主導地位,由它的重量去牽引著整個線組及浮標下沈到我們所設定的釣目。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調整得合理的浮標及線組):水面上的浮標開始是快速下沈到某一目之後才慢慢下沈到釣目的。一些文章所說的“盲區”是指第二個慢速下沈的過程,既然在第一個快速下沈運行中我們能察覺魚訊,揚竿中魚,爲什麽在第二個慢速下沈的運行中更容易觀察魚訊的時候,有些人卻把這個區域放棄,非定一個“盲區”的死罪給它。我認爲,在釣魚時是只有“盲人”,是沒有“盲區”的!有些人脫離實際,在家裏的玻璃缸裏觀察線組及魚餌的下沈狀況,在這個環境中沒有抛物線及浮標的自然牽引,線組鬆鬆垮垮地垂直放下去,子線和魚餌脫離浮標的牽引而失控,是飄飄蕩蕩地下沈。此時才可以看到他的“盲區”,而在正確的操作下是不會發生的。 “盲區”的形成大部分是人爲的,也是可以避免的,除了上面提及的操作錯誤外,釣具的質量問題也占很大比例。懸墜線組要求細線、小鈎、靈敏的浮標,自有它的道理。有些人用質量很差的魚線及浮標,每次釣魚時別人可以釣幾十條魚,而自己只能釣幾條。浮標是釣魚人的“眼睛”,魚線除了釣魚還是傳遞資訊給浮標的唯一途徑,要想釣好魚,基礎裝備是一點不能馬虎的。用質量差的釣具釣魚其實是一種損失,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所以要切記,浮力小的浮標不要配太粗太硬的釣線,要不又有一個新的“盲區”等著你。 (八)走出誤區尋找釣魚樂 關於浮標所産生的問題我的見解與讀者所接受及理解的可能不一樣,但不管我的“理論”是否完全正確,重新思考我們以前所接受的理論及習慣已在釣魚實踐中得到證明。然而,釣無定法,我的見解也不是什麽金科玉律,可能有些朋友對“台釣”有更新的研究及發現,願與諸同好共同討論。 許多從現象上看很複雜的問題不妨從簡單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可能海闊天空了,如果施釣過程中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那更是條條大路通北京。魚情千變萬化,因魚種及魚體大小的差異,浮標所産生的動作也會不一樣,公式及理論只是一條道路的中間線,或左或右偏離一點,只要理解正確是不傷大雅的。關鍵是用浮標配合魚情,配合到你的習慣。有些釣友把本來很簡單的問題分析得很細,反而複雜了,一大堆的公式計算得很精確固然有益,但現實中既不能將每粒魚餌的重量稱過,也不能想像魚兒會像小學生們一樣身體高矮差不多,按著指揮排隊進窩,更不可能統一從某個角度吸食,而産生標準的浮標動作。春夏秋冬季節不同,魚類索餌的方式及角度、力度都有所區別,是不能統一規劃的。一味追求精確而缺乏應變,全按照公式就失去指導意義了。標怎麽調,魚還怎樣釣。 將魚類社會比作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分魚聰明一些,一部分是呆頭呆腦的,還有一部分像惹事的流氓一樣,搞得你昏頭轉向,更有一些像強盜利用你的“幫忙”去謀害其他魚類的生命,如黑魚之類偷襲掠食,經常守在你的窩子邊,弱肉強食,上跳下竄,搞得你無法施釣。我認爲釣魚的最大樂趣是永遠有許多不明白的問題,永遠有釣不到的魚,永遠讓你不能完美,讓你傷腦筋。 釣者:騙也。釣魚人精心設定了很多假像、圈套、施放許多迷惑魚兒的煙霧,製作了魚類的美味大餐,目的就是騙魚進窩,咬你布下的鈎。一支調整得好的浮標猶如先進的監視設備,魚兒的一舉一動都在標尖上反應出來。然而,上當太多魚也會聰明起來,甚至耍弄起人來,反過來騙你了。在反復釣放的釣場,可以連“釣王”、大師、全世界冠軍都會被“功力深厚”的魚兒修理到沒了脾氣,甚至狼狽不堪。看他們頻頻揚竿,雙餌下去,兩鈎上來,處身其間是一大樂事。 十釣九吹,跑的都是大魚。自己無能偏怨魚兒太狡猾,嘴上淨挑些光宗耀祖的事來吹,一段段風光背後隱藏著多少失落,多少遺憾,引來多少的追憶回味,空竿而返,碰到熟人只說去試餌。這也是一樂。 釣魚又是一場人魚智力火拼的遊戲。開始是你的浮標未調好,魚兒盜餌飽食而走,也可能是你的魚類大餐沒做好,魚兒不願光顧,爾後是心滿意足,滿載而歸,抑或是人釣魚,還是魚釣人,誰能作出定論?周而復始,其樂陶陶。 行文至此,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我們以前的誤區修改一下,儘量往正確的道路去走。





一竿釣盡天下事,偷得浮生半日閒.......

→魚紳的~facebook

將此文章分享至→
支持這帖子!(0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