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台北市釣魚協會-福壽之家論壇 (http://taipeifishing.com/bbs2/index.asp) -- 福壽魚之調標及浮標 (http://taipeifishing.com/bbs2/list.asp?boardid=62) ---- [求助]調X釣X~? (http://taipeifishing.com/bbs2/dispbbs.asp?boardid=62&id=16050) |
-- 作者:fbi777000 -- 發佈時間:2008/12/25 上午 08:33:00 -- [求助]調X釣X~? 常聽到調幾釣幾~真是半聽半懂 有哪位大大能正確ㄉ告訴我那是什ㄇ意思ㄚ? 我都調4釣2 相差2我個人是認為雙勾之間相差2ㄍ標目 但是聽到有人調9釣3 ㄜ雙勾有差那ㄇ多ㄇ所以 不知道我有沒有誤解調幾釣幾ㄉ意思 麻煩大大告ㄓㄧ下^^ |
-- 作者:黃金流浪漢 -- 發佈時間:2008/12/25 上午 09:25:03 -- 大大調標沒有一定的公式~~以我的方式小弟提供讓您參考~~ 浮標目數如果以14目來說的話~~我是以空勾調7目下去做釣~~ 然後再看訊號去做調整~~不然您可以參考老鴨子大大有篇調標精華~~ 裡面的文章應該會有您想要的答案~~ |
-- 作者:小魚 -- 發佈時間:2008/12/25 上午 09:32:54 -- 回覆:(fbi777000)調X釣X~? 大大好,釣多少是要看情況,如果您釣2目都常常中魚人中,那表示釣2目很適合當天的咬度而己,若常常發生空槍,就釣目來說就太少,以致浮力太大,魚不容易吸入口,參考一下吧 |
-- 作者:fish_fish -- 發佈時間:2008/12/25 上午 09:48:17 -- 大大..調X釣X不是直接跟勾距成一定的比值喔... 換句話說不是勾距越大或越小..釣目跟調目就一定要跟著變化... 有關調標的文章...站上非常多..其實都很有道理.. 不過最有道理的是忘了哪位前輩說的.. "標會不會調不是重點..會不會中魚才是重點"...ㄏㄏ.. |
-- 作者:fbi777000 -- 發佈時間:2008/12/25 上午 11:20:39 -- 水喔 趕緊來ㄑ看依下文章 |
-- 作者:左手丫逸 -- 發佈時間:2008/12/25 下午 08:34:49 -- 本文2006.07貼於大陸網站,主要是回應網路出現所謂「調6釣1、調5釣1……調1釣1間沒有差異」的說法。論者石先生,單純從”浮力”的角度,以「同樣出水一目」,來證明其間的”無差異性”,此舉與「調低為靈」者,只從”慣性”來考量靈鈍,犯了同樣思考不全的毛病,因此約略提出個人看法。但這篇文章有人覺得談太深入了且標題不夠聳動,所以沒有引起回響…今日再貼,謹供有興趣者參考… 殘存雜談 一、態度決定一切 如果,憑一己的片面想像與認知,在不正確的假設下,努力去推算演練,即使過程是那麼的嚴謹,得出之結果往往也可能與眾人的實釣認知不盡吻合。這時,是要檢討推演過程中那個環節出問題了?還是要說成「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呢?其實,答案一目瞭然,相信大家不會本末倒置的。我們都知道,牛頓是看到蘋果落地現象後,才悟出定律的,並不是在象牙塔內凝視蘋果後,得出一個「蘋果會往天上飛」的結論來……所以,建議想研究釣魚裡論者,最好用實釣中發生的現象,來反推其因果關係,較務實些,也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垂釣,是千古流傳的休閒活動,已無重新「發明」之必要,只是,在垂釣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因果,需要我們去探討清楚而已;因此「發明」一詞,用於釣具改善方面,倒妥適些。態度決定一切,希望與有心研究者,共勉之。 二、從點到線延伸的殘存觀 傳統所談的「殘存浮力」,多只限對浮標本身的探討而已,並未跨到整體釣組的範圍內,所以非常在乎浮標本身TOP尾「上細下粗」或「出水目數」的影響力,因此把半水調標的目數,與「殘存浮力」劃上了等號。此乃屬「點」的靜態觀念,可視為進化的一個階段,無對錯可言。唯以此觀點所延伸出的一些論證,總有不敷解釋之處,殘抱之,對進步而言並無幫助。理論的東西與信仰不同,一要存疑、一可深信,進步與穩定,方可兼得;如二者易位,而改為深信理論卻懷疑信仰,則一切亂矣。常言道「有捨才有得」,不捨者,往往也難有所得。 早年用粗空心尾浮標者眾,即使採用實心尾,體型也細緻不到那兒去,所以「出水目數」自然會被視為重大的影響因素,實無可厚非(此目數乃指半水調標之「調目」,非底釣後之「釣目」,莫混為一談了)。但以今日制標技術之進步,水晶細標尾垂手可得,其一、二目間的差異性,已幾乎到達難以明顯區隔地步,若繼續在「上細下粗」上作文章,已無實質意義矣。不過,浮標雖精緻化了,但各種調釣法間所反應出的不同魚訊,依然清晰可辨,與早期的情況或認知,差異並不大,由此可知,若還抱持著「出水目數即殘存」的傳統看法,似乎不足以解釋今日調釣的各種現象。 「半水調標」所得之目數,會產生直接影響力的時機,唯在浮釣與隨沉魚訊之抓取時而已,對鉤餌已觸底的釣法而言,會加入其他外力來源,原先與調目相等之簡單「殘存力」,已被綜合而轉趨複雜了,這正是為何很多實釣現象,「調目」無法一語道盡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此時魚所面對的,早非單一之調目殘存,而是整體釣組平衡後的一股新力道了。此力量可能向上、向下、或者先下後轉上,是一種「過程」與「期間」的動態觀念,不會定格在某「點」不動。所以現在談「殘存」二字,應以魚的就餌角度來思考,凡會影響釣組及魚吸食意願的正、負因素,都應該囊括進來,才能完整地解釋魚訊強弱的前因後果。這是一種「整體殘存」的概念,是魚在吸餌瞬間所感知到、與其「對抗」的一股完整力道,在遭逢這股力道後,魚是否願意一口吸食,或延遲至第二、三口才肯真正吸入、甚或掉頭而去,則端視魚嘴對其之接納程度了;換句話說,只要在魚願意接受的範圍內,都是「靈敏」之所在。 以上算是對「整體殘存」一個比較狹義的解釋。事實上,其他因素,如餌味、天候、水情,或者魚的經驗記憶、飽食度、戒心度等抽像因素,是臨場影響魚嘴拉力大小的重要關鍵,也往往最易為人所忽略。而這些因素皆可從標訊中反應出來,若未即時納入考量,思慮必有缺角。例如垂釣羅非時,若不知新魚只吃冷凍餌,老魚才能用粒子的經驗法則,對於飄浮不定的魚情,卻一味聚焦在調釣問題上的話,疑惑終難得解,此乃整體殘存中仍缺一角所致也。如能力所及,將魚口納入考量,「整體殘存」自將更廣義、圓滿。 既然殘存是由許多正、負力道平衡後的產物,其最終結果是正數還是負值,必是千變萬化,也未必會與原始的調目同向而行。以「空鉤水平」為例,有人認為此「水平」已符合上下平衡之最靈要求了,但事實上,如加計餌料重量後,釣組向下之自重大於向上浮力,直到觸底後產生向上支援力為止,此已屬「負殘存」調釣狀態,非所謂之「水平點」了。這種情形,在餌小、魚小時差異並不明顯,但在釣羅非、鯉魚等大型魚時,鉤粗餌大的,影響就大了,這可從調水平者常發生下鉤銼到魚的情形來看,即知一二。 至於是調成正殘存比較容易上魚,還是負殘存比較容易上魚,或者正負想抵最佳?此答案並非唯一,端賴釣者想抓入口魚訊,還是抬頭、轉身等魚訊而定。原則上,調正殘存者宜抓入口魚訊,想抓轉身等延遲魚訊者,當調成負殘存較佳,但負殘存容易銼傷魚體,實不宜鼓勵使用。一般而言,只要魚口不會太弱(例如深冬),則建議盡量調成正殘存,除能兼顧上、下行的訊號外,也較能忠實反應出完整的魚訊來,符合釣場之真實情境。試問,如果魚第一吸口並未真吞食,一個犧牲上行訊號的調法,能即時反應隨之而來的第二口魚訊嗎?往往,其所謂之第二口訊號,已是轉頭魚訊了。 「南羅非、北鯽魚」,各地魚情有異,加上冬、夏魚口強弱不同,很多現象,並非單一學說可以蓋全的;任何一種理論,也要有全面性思考後才能成立。例如對釣羅非者而言,生口魚或者天候佳時,正殘存的調法往往上魚更快、更多,但碰到魚滑、魚無力時,甚至要調到「無鉤水平」或大沉底才能抓出訊號來,正常情形下,會使用「空鉤水平」者反而不多。「空鉤水平」與「無鉤水平」都算是負殘存的調法,其間魚訊差異頗大,如不分魚種,即武斷地說「空鉤水平」一定比較「靈」,的確很難說服那些有經驗的釣者。 三、靈敏度以魚為準 「靈敏度,始於殘存,終於魚口」,而殘存、魚口和靈敏度間,三位一體,不可偏廢。所以我們才會說,如只把「靈敏」與「浮標下行省力」混為一談,無疑是畫地自限。先前一直強調魚就餌的過程,是「期間」而非「點」的概念,即是提醒大家不要一直在「啟動瞬間省力」的那個「點」上打轉,因為正常的魚體下,只要魚肯就餌,其力道早已超過啟動所需之微力了,後續之整體殘存變化或鐘擺幅度等動態反應,才是真正與魚嘴對作之力道,才是我們應關注之所在。很多人以為「慣性下行力愈大」,魚會愈容易吸餌入口,這看法實有待商榷。因為在餌料的隨沉過程中,魚並非想當然一定在餌料的正下方接食,從其他方向「往下追餌」的機會更多,此時「下行省力」反變成魚要「加速追餌」的障礙了,假魚訊於焉產生,加上還有前述對第二口魚訊失真的缺失等,倒不如適度保留些上行牽制力,過濾掉不必要的假魚訊,方能準確上魚。 大家一定有過「昨靈今變鈍、今鈍明又靈」的經驗,除了少部分是因誤解靈鈍意義,以為固定招式可以闖遍江湖外,絕大部分還是肇因於對魚嘴之不瞭解所致。靈鈍確實虛無縹緲,但也清晰可求,如熟稔整體殘存的控制,也知魚層在那裡、魚就餌意願高低及口癖愛好等,順勢調之,雖不中亦不遠矣。所謂「觀標知魚」並非空話,隨著經驗的累積,從標訊反應中估算今日之魚口強弱,將更為精準,此即依魚情調釣說之宗旨,也是釣者必修的一門內功心法。 |
-- 作者:ayu -- 發佈時間:2008/12/25 下午 10:03:50 -- 回覆:(福壽王)本文2006.07貼於大陸網站,主要是回... 以下是引用福壽王在2008/12/25 下午 08:34:49的發言:
本文2006.07貼於大陸網站,主要是回應網路出現所謂「調6釣1、調5釣1……調1釣1間沒有差異」的說法。論者石先生,單純從”浮力”的角度,以「同樣出水一目」,來證明其間的”無差異性”,此舉與「調低為靈」者,只從”慣性”來考量靈鈍,犯了同樣思考不全的毛病,因此約略提出個人看法。但這篇文章有人覺得談太深入了且標題不夠聳動,所以沒有引起回響…今日再貼,謹供有興趣者參考… 殘存雜談 一、態度決定一切 如果,憑一己的片面想像與認知,在不正確的假設下,努力去推算演練,即使過程是那麼的嚴謹,得出之結果往往也可能與眾人的實釣認知不盡吻合。這時,是要檢討推演過程中那個環節出問題了?還是要說成「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呢?其實,答案一目瞭然,相信大家不會本末倒置的。我們都知道,牛頓是看到蘋果落地現象後,才悟出定律的,並不是在象牙塔內凝視蘋果後,得出一個「蘋果會往天上飛」的結論來……所以,建議想研究釣魚裡論者,最好用實釣中發生的現象,來反推其因果關係,較務實些,也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垂釣,是千古流傳的休閒活動,已無重新「發明」之必要,只是,在垂釣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因果,需要我們去探討清楚而已;因此「發明」一詞,用於釣具改善方面,倒妥適些。態度決定一切,希望與有心研究者,共勉之。 二、從點到線延伸的殘存觀 傳統所談的「殘存浮力」,多只限對浮標本身的探討而已,並未跨到整體釣組的範圍內,所以非常在乎浮標本身TOP尾「上細下粗」或「出水目數」的影響力,因此把半水調標的目數,與「殘存浮力」劃上了等號。此乃屬「點」的靜態觀念,可視為進化的一個階段,無對錯可言。唯以此觀點所延伸出的一些論證,總有不敷解釋之處,殘抱之,對進步而言並無幫助。理論的東西與信仰不同,一要存疑、一可深信,進步與穩定,方可兼得;如二者易位,而改為深信理論卻懷疑信仰,則一切亂矣。常言道「有捨才有得」,不捨者,往往也難有所得。 早年用粗空心尾浮標者眾,即使採用實心尾,體型也細緻不到那兒去,所以「出水目數」自然會被視為重大的影響因素,實無可厚非(此目數乃指半水調標之「調目」,非底釣後之「釣目」,莫混為一談了)。但以今日制標技術之進步,水晶細標尾垂手可得,其一、二目間的差異性,已幾乎到達難以明顯區隔地步,若繼續在「上細下粗」上作文章,已無實質意義矣。不過,浮標雖精緻化了,但各種調釣法間所反應出的不同魚訊,依然清晰可辨,與早期的情況或認知,差異並不大,由此可知,若還抱持著「出水目數即殘存」的傳統看法,似乎不足以解釋今日調釣的各種現象。 「半水調標」所得之目數,會產生直接影響力的時機,唯在浮釣與隨沉魚訊之抓取時而已,對鉤餌已觸底的釣法而言,會加入其他外力來源,原先與調目相等之簡單「殘存力」,已被綜合而轉趨複雜了,這正是為何很多實釣現象,「調目」無法一語道盡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此時魚所面對的,早非單一之調目殘存,而是整體釣組平衡後的一股新力道了。此力量可能向上、向下、或者先下後轉上,是一種「過程」與「期間」的動態觀念,不會定格在某「點」不動。所以現在談「殘存」二字,應以魚的就餌角度來思考,凡會影響釣組及魚吸食意願的正、負因素,都應該囊括進來,才能完整地解釋魚訊強弱的前因後果。這是一種「整體殘存」的概念,是魚在吸餌瞬間所感知到、與其「對抗」的一股完整力道,在遭逢這股力道後,魚是否願意一口吸食,或延遲至第二、三口才肯真正吸入、甚或掉頭而去,則端視魚嘴對其之接納程度了;換句話說,只要在魚願意接受的範圍內,都是「靈敏」之所在。 以上算是對「整體殘存」一個比較狹義的解釋。事實上,其他因素,如餌味、天候、水情,或者魚的經驗記憶、飽食度、戒心度等抽像因素,是臨場影響魚嘴拉力大小的重要關鍵,也往往最易為人所忽略。而這些因素皆可從標訊中反應出來,若未即時納入考量,思慮必有缺角。例如垂釣羅非時,若不知新魚只吃冷凍餌,老魚才能用粒子的經驗法則,對於飄浮不定的魚情,卻一味聚焦在調釣問題上的話,疑惑終難得解,此乃整體殘存中仍缺一角所致也。如能力所及,將魚口納入考量,「整體殘存」自將更廣義、圓滿。 既然殘存是由許多正、負力道平衡後的產物,其最終結果是正數還是負值,必是千變萬化,也未必會與原始的調目同向而行。以「空鉤水平」為例,有人認為此「水平」已符合上下平衡之最靈要求了,但事實上,如加計餌料重量後,釣組向下之自重大於向上浮力,直到觸底後產生向上支援力為止,此已屬「負殘存」調釣狀態,非所謂之「水平點」了。這種情形,在餌小、魚小時差異並不明顯,但在釣羅非、鯉魚等大型魚時,鉤粗餌大的,影響就大了,這可從調水平者常發生下鉤銼到魚的情形來看,即知一二。 至於是調成正殘存比較容易上魚,還是負殘存比較容易上魚,或者正負想抵最佳?此答案並非唯一,端賴釣者想抓入口魚訊,還是抬頭、轉身等魚訊而定。原則上,調正殘存者宜抓入口魚訊,想抓轉身等延遲魚訊者,當調成負殘存較佳,但負殘存容易銼傷魚體,實不宜鼓勵使用。一般而言,只要魚口不會太弱(例如深冬),則建議盡量調成正殘存,除能兼顧上、下行的訊號外,也較能忠實反應出完整的魚訊來,符合釣場之真實情境。試問,如果魚第一吸口並未真吞食,一個犧牲上行訊號的調法,能即時反應隨之而來的第二口魚訊嗎?往往,其所謂之第二口訊號,已是轉頭魚訊了。 「南羅非、北鯽魚」,各地魚情有異,加上冬、夏魚口強弱不同,很多現象,並非單一學說可以蓋全的;任何一種理論,也要有全面性思考後才能成立。例如對釣羅非者而言,生口魚或者天候佳時,正殘存的調法往往上魚更快、更多,但碰到魚滑、魚無力時,甚至要調到「無鉤水平」或大沉底才能抓出訊號來,正常情形下,會使用「空鉤水平」者反而不多。「空鉤水平」與「無鉤水平」都算是負殘存的調法,其間魚訊差異頗大,如不分魚種,即武斷地說「空鉤水平」一定比較「靈」,的確很難說服那些有經驗的釣者。 三、靈敏度以魚為準 「靈敏度,始於殘存,終於魚口」,而殘存、魚口和靈敏度間,三位一體,不可偏廢。所以我們才會說,如只把「靈敏」與「浮標下行省力」混為一談,無疑是畫地自限。先前一直強調魚就餌的過程,是「期間」而非「點」的概念,即是提醒大家不要一直在「啟動瞬間省力」的那個「點」上打轉,因為正常的魚體下,只要魚肯就餌,其力道早已超過啟動所需之微力了,後續之整體殘存變化或鐘擺幅度等動態反應,才是真正與魚嘴對作之力道,才是我們應關注之所在。很多人以為「慣性下行力愈大」,魚會愈容易吸餌入口,這看法實有待商榷。因為在餌料的隨沉過程中,魚並非想當然一定在餌料的正下方接食,從其他方向「往下追餌」的機會更多,此時「下行省力」反變成魚要「加速追餌」的障礙了,假魚訊於焉產生,加上還有前述對第二口魚訊失真的缺失等,倒不如適度保留些上行牽制力,過濾掉不必要的假魚訊,方能準確上魚。 大家一定有過「昨靈今變鈍、今鈍明又靈」的經驗,除了少部分是因誤解靈鈍意義,以為固定招式可以闖遍江湖外,絕大部分還是肇因於對魚嘴之不瞭解所致。靈鈍確實虛無縹緲,但也清晰可求,如熟稔整體殘存的控制,也知魚層在那裡、魚就餌意願高低及口癖愛好等,順勢調之,雖不中亦不遠矣。所謂「觀標知魚」並非空話,隨著經驗的累積,從標訊反應中估算今日之魚口強弱,將更為精準,此即依魚情調釣說之宗旨,也是釣者必修的一門內功心法。 又學到啦,不過調標還是看自己的習慣比較好,在參考做調整 |